典型病例分享:胆管错构瘤
发布日期:2024-09-09 15:45 点击次数:178
在临床工作中,有这样一类疾病。虽然少见容易漏诊误诊,但其超声表现较为典型,属于一看就会的疾病。今天,我们通过一个病例来认识一个这样的疾病。
病例简介
患者,女性,50 余岁,因外院体检发现异常来诊,具体不详,无明显不适。既往体健。
超声表现
肝脏大小、形态正常,包膜光滑,肝质光点增粗,分布不均匀,可见短线状、等号状强回声,以及点状强回声,后伴彗星尾征。肝内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无回声,边界尚清,部分形态欠规则,其中较大一个大小约 15×13mm。
肝内可见多个大小不等的高回声,边界欠清,形态多样,或呈类圆形,或呈不规则形,其中较大一个大小约 10×8mm。
双肾可见数个大小不等的无回声,边界清,其中一个大小约 20×18mm。
CDFI:上述高回声内部未见明显血流信号,肝内可见快闪伪像(图 1-5)。超声提示:①肝脏弥漫性病变,符合胆管错构瘤声像图改变;②双肾囊肿。
图片
图1 肝脏灰阶超声表现图片
图2 灰阶超声示彗星尾征图片
图3 高频超声示肝脏病变图片
图4 彩色多普勒超声示快闪伪像图片
图5 灰阶超声示肾囊肿讨论胆管错构瘤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胆管畸形,文献报道尸检发生率约为 0.6%-5.6%。多数研究认为,本病是一种先天性胆管发育畸形,由胚胎期胆管板畸形或胆管板重塑异常所致。此外,有研究认为本病易合并内脏多囊性病变,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性。有学者研究表明,胆管错构瘤患者存在 PKHD1 基因突变。胆管板畸形是一组以肝内外胆管发育异常为特征的畸形,包括从胆管错构瘤、先天性肝纤维化到各种胆管囊肿的一系列疾病,可以单独发生或合并存在,还可以伴随显性遗传性多囊肾病、髓质海绵肾、髓质囊性肾病等疾病。大多数胆管错构瘤患者无明显症状,生化检查亦无异常,仅少部分患者临床表现为右上腹不适,其原因可能为增大的肝脏压迫周边组织,或病灶位于肝脏边缘压迫肝脏被膜。目前,本病的检出多为体检、其他疾病检查等情况偶然发现,因此其发病率可能被低估。随着影像学检查,由于是超声检查的广泛运用,加之临床对其的认识不断提高,本病的检出率越来越高。有研究认为,MRI 对胆管错构瘤诊断价值较高,可作为疑诊患者首选的进一步影像学检查方法,甚至有学者认为可作为诊断的金标准。超声则在可疑患者的检出、确诊患者随访方面充当重要角色,因此超声医师应充分认识胆管错构瘤的超声表现。研究认为,胆管错构瘤的超声表现主要有以下几点1、肝脏回声增强,分布不均匀,可见多个等号状、短棒状结构,其原因可能为囊肿极小,超声仅能显示其前壁及后壁回声,侧方回声失落。2、肝内多发性囊肿和慧星尾征,可作为本病较为特殊的超声表现。3、肝内多发性高回声或低回声病灶,其原因可能囊肿极小超声难于显示,仅显示囊壁构成的多重界面,且病变周边多有胶原纤维包裹。4、彩色多普勒超声可见快闪伪像,可能为沉积于小胆管内的胆固醇结晶所致。鉴别诊断由于本病超声具有囊肿改变,故需要与其他肝脏囊性病变进行鉴别,如肝囊肿、多囊肝、Caroli 病,此外本病尚需与肝硬化等导致肝脏实质弥漫性改变的疾病相鉴别。1、肝囊肿:为肝脏最常见的良性病变,可单发或多发,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无回声区,壁光整,边界清楚,形态规则,多呈类圆形,后方回声增强,肝脏回声细腻,分布均匀。2、多囊肝:一种先天性遗传性疾病,表现为肝脏增大,形态失常,可见许多大小不等的囊肿,且多伴有肾脏、胰腺及脾脏等多囊性病变。3、Caroli 病:亦表现为肝内多发囊状病变,两者的鉴别要点在于是否与与胆管系统相通,Caroli病相通,而胆管错构瘤病灶不相通。4、肝硬化:肝脏形态失常,左右叶比例失调,右叶萎缩,左叶增大,肝缘变钝,肝包膜不光整或凹凸不平,呈波浪状、锯齿状、驼峰状,肝实质回声增粗、增强、分布不均匀。参考文献[1]钟洪波,全冠民,袁涛.胆管板畸形及其CT与MRI评价[2]钱勇,王东,张秀兰,等.肝脏多发胆管错构瘤的MRI表现(附4例报告并文献复习)[3]庄勇,林苏,曾锦树,等.胆管微错构瘤超声表现[4]朱艳艳,孙英姿,杨丽,等.肝内胆管错构瘤的影像学诊断 题图及文中图片来源:作者提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